Cynefin 框架最早是在 1999年 由學者 Dave Snowden 所提出的. 這個框架用於描述問題, 環境與系統, 說明什麼環境, 適合使用什麼解決方案.
 
Cynefin 定義了四個階段: 簡單 (Simple), 繁雜 (Complicated), 複雜 (Complex), 混亂 (Chaotic). 其定義分別如下
 
 
 
 
 
A. 簡單 (Simple)
 
    因果關係十分明顯, 每個人都能要用最佳實務 (Best Practice) 去解決問題.
    感受 —> 歸類 —> 反應 (Sense-Categorise-Respond)
 
 
B. 繁雜 (Complicated)
 
    因果關係需要透過分析和調查來處理, 需要應用現有專門知識和技能, 有些好的實務 (Good Practice) 可以幫忙
    感受 —> 分析 —> 反應 Sense-Analyze-Respond)
 
 
C. 複雜 (Complex)
 
    因果關係在事後才明朗, 需要新作法, 很難控制和計畫. 與其產生複雜的解決方案, 倒不如制定簡單的規則. 所以他需要一些湧現的實務(Emergent Practice)
    試探 —> 感受 —> 反應 (Probe-Sense-Respond)
 
 
D. 混亂 (Chaotic)
 
    因果關係之間沒有關係. 為了生存, 必須要去採取行動, 想辦法把狀況拉到複雜的階段. 這裡需要一些新穎的實務 (Novel Practice)
    行動 —> 感受 —> 反應 (Act-Sense-Respond)
 
 
 
 
目前常見軟體開發方法: waterfall, scrum, kanban 是適合於哪個階段呢?
 
A. Waterall
 
    範圍要先固定下來, 並且解法也要知道, 否則將會有大災難. 因此適合於 Simple 階段.
 
B. Kanban
 
    David Anderson 是在維護團隊中發展出此方法.  他適合用在中斷為主的工作, 像是維護, 或者臨時支援急件等等. 問題是什麼, 一開始不一定清楚, 但是解決問題的技能是有的. 所以看板適合在繁雜的階段.
 
C. Scrum
 
    它的框架十分簡單, 只制定了如何以管理方式, 來應付變化的發生. 利用迭代的方式, 讓解決方法湧現, 也讓要解決的問題逐漸明朗化. 所以 Scrum 是複雜階段的作法.
 
 
 
 
 
 
寫到這裡, 我想應該很多人知道這些事情. 可是你有想過你的工作內容, 也可以用這個框架來解讀. 在 "就業的終結" 一書中, 提到了以下概念:
 
A. 簡單 (Simple)
 
    這個階段的工作, 解法有完整的紀錄和明確的步驟. 例如, IEKA 的組裝傢俱, 或者有些勞力搬運工作. 這個階段最容易被取代. 像 Amazon 的無人送貨飛機, 或是無人化的工廠, 就是在取代這類重複機器化的工作. 
 
 
B. 繁雜 (Complicated)
 
    這個階段的工作, 需要思考分析, 或是運用專家知識. 因此, 學校教育單位興起, 訓練一些人力, 可以處理繁雜領域中的工作. 可是不要忘記,
(1) 教育體系主要是在培育正常普通的勞工, 而非優秀或與眾不同的人.
(2) 目前受教育的人變多, 很多人的學歷都很高.  
(3) 因為通訊技術的發達, 更可以 A 地規劃, B 地找便宜的員工. 
 
因此, 現在不再是勞方的市場, 企業容易找到人處理這類型的工作,企業對他們依賴性不大. 所以這類型的勞工失業率高, 薪水也不容易提升.
 
 
C. 複雜 (Complex) 和 混亂 (Chaotic)
 
    因為接下來要做什麼不清楚, 有什麼因果關係事前也不知道. 通常創業這件事情, 是落在這個階段中. 用盡你所學的知識, 都不一定能解決問題, 或是創業成功. 沒有人可以教你, 沒有所謂的最佳實務或是好的實務.
 
 
天下合久必分, 分久必合. 以前農業時期, 大家各自開業過活. 進入工業革命後, 大家便開始進入公司工作. 但是現在看起來, 漸漸沒有所謂穩定的工作. 雖說不一定要創業, 但是創業家的思維, 這樣的技能是需要培養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kojenchie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