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gile Tour Hsinchu 2016 (https://www.facebook.com/AgileTourHsinchu/) 在 11/19 舉行了, 這是在新竹舉辦的第二次, 也是我在台灣辦的第四次. 雖然對我來說已經不是新鮮事了, 但是每次都帶給我不同的體驗, 不同的感動, 社群的力量真的是很偉大.
 
 
 
社群熱情的朋友真多
 
首先, 真的要感謝太多人了. 一開始我並沒有找太多志工, 可能是自己個性的關係, 我並不想麻煩太多朋友, 可是當天我真的大大感動了. 
 
John Yu 不旦繳錢報名, 並且還一大早就來幫忙. Terry 講師也是全程在後面忙進忙出的, 懷文學弟在設備和中午便當的處理, 更是大大的出了很多力. 此外, 還有位熱情的參與者 Alan, 看到我並沒有找專職的攝影者, 自告奮勇地願意幫忙在全程拍照. 會議結束後, 還有位朋友來說, 下次有聚會或是這樣的活動時, 也願意出來一起幫忙. 
 
這麼多熱情的朋友, 你說, 我怎麼能不愛社群呢?
 
不過, 這也顯示我的無知, 如果沒有這些朋友的幫忙, 當天我應該忙到不行, 應該沒有辦法讓活動很順暢. 這個後勤部分的工作真的不簡單.
 
 
 
圖像紀錄
 
所謂圖像紀錄, 就是在一場活動中, 不管是課程,演講 或者活動, 把聽到的內容, 透過聯想和組織圖, 轉變成豐富有趣的文字圖畫. 說直接點, 視覺圖像記錄師就是兼容記錄者, 畫家, 與連結講者與讀者之間的橋樑. 所以圖像紀錄不是事前畫好, 也不是只是畫圖而已.
 
 
這樣的活動在台灣是很罕見的, 全台灣專職的圖像紀錄師可能不會超過 10 人, 並且他們大多在國外工作. 這次是 Mina Liou 友情贊助, 他說他願意試試看來做這樣的事情. 他事前花了很多時間練習和準備, 並且也很跟講師花時間溝通活動內容. 當天出來的成果真的十分棒.
 
 
如果想要知道更多圖像紀錄的資訊, 可以參考這個網址:
 
 
 
 
敏捷市調
 
這次的活動中, 我們做了三個問題的市調, 想要了解目前產業的生態如何.
(1) 你們公司用什麼敏捷開發方法?
(2) 導入敏捷你們遇上什麼挑戰?
(3) 你目前使用什麼工具?
 
由大家投票的結果, 我個人的解讀如下:
 
 
(1) 工具大於方法
 
我發現比較多人對問題三有反應, 回答的人數較多. 畢盡用什麼工具, 老闆並不會管, 因為他也不懂. 如果要推方法的話, 不只老闆要搞定, 其他團隊成員也要處理. 所以這樣的結果似乎很自然.
 
 
 
(2) XP 這個東西沒空做
 
在問題一中, 選擇  XP 的人很少, 也就是說 TDD, CI, refactoring 這些東西, 在公司或是專案上, 幾乎是沒多人在實施. 
 
 
個人覺得, 他不只是知不知道怎麼做的問題, 還牽扯到專案時程和品質的問題. 畢盡大多數狀況下, 如期交付是重點, 會造成延遲的招就不用想. 至於品質是什麼東西, 能吃嗎? XDD
 
 
(3) 很少人在推動敏捷
 
問題二投票的結果很平均, 個數也很少. 說不定, 還有很多是志工或是講師投的結果. 個人的解讀是, 大部分的人還沒開始, 或者是來的這群人非主管職, 所以不會遇到推行敏捷這件事情. 
 
 
在轉型的過程中, 會遇到這文章說的這些階段: 意識, 渴望, 能力, 推廣, 傳遞. 這些階段和問題三的關係如下:
 
意識:
    現在好好的幹嘛改變 
渴望:
    高層不支持和信任
能力:
    對敏捷導入沒有共識
    團隊不知如何建立信任
    引導的技巧不夠好
    團隊溝通不夠有效
 
如果以投票結果來看, 很多人都有能力階段的問題. 可是我想提醒的, 你是否確定大家都有意識到, 現在這做法真的不行, 並且是有渴望想去作改變的. 須知道你是叫不醒一個裝睡的人的. 所以我會猜測能力階段的事, 不會是大多數人最急迫的問題. 但是這是自己最容易下手的切入點. 須知, 你應該要做對的事, 而非是要做容易做的事. 
 
 
 
自我檢討
 
關於研討會的議程, 我覺得應該是要給社群要的, 而不是給我想講的. 從這次的回饋中, 我覺得大多數的朋友, 想知道的還是 agile 的流程如何進行, 最好是能手把手的帶他們做過一次. 畢盡有不少朋友之前沒有接觸過 agile, 或者只是聽過而已. 下次再辦活動, 議程的方向需要再修正或者先做調查.
 
在工作坊方面, 下次時間應該要拉長一點, 只有兩個小時的活動, 似乎還沒暖身完, 活動就結束了, 這會讓大家覺得似乎還不夠. 這應該是我貪心了, 想多排一些活動, 導致大家無法盡興. 
 
另外, 也因為場地的限制, 沒有太多平面的教室, 讓大家無法充分討論和協作. 在台北也有同樣的問題, 不容易找到有很多工作坊的場地,  agile 的活動很多是希望你弄髒手, 能夠親自動手去做. 但是大多場地還是只適合聽演講而已. 也許這跟台灣文化有關吧, 我們比較習慣單向傳遞, 而非雙向溝通.
 
研討會不該只是講師佈道的場所, 也是參與者交流的場所. 可是, 我卻忘記了這點, 忘記讓與會者相互交流, 讓他們把自己想說的, 自己困惑的地方被提出來. 就如同安慰人一般, 他並不是想得到解法, 而是希望有人能聽他說什麼. 心理層面這部分, 我沒有照顧到. 

最後, 參加很棒的研討會, 是件很燒腦的活動, 因此需要有食物的補充, 才能夠支撐高張力的活動. 上次的零食乏人問津, 這次很快就被掃光. 或許下次該多準備些甜食, 才有意志聽講下去.  
 
 
 
好了, 回顧到了結束. Agile Tour Hsinchu 2016 在此告個段落. 期待明年能夠再跟大家見面, 然後我是個單純坐在下面的小觀眾 (每年必許的願望 XD)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kojenchie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