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次 葉大 提到 衝突圖 還可以有別種思考方式, 可以參考 “問題不能拆開來看”一書, 因此趁著休假時, 再來把剩下的招式學全
 
 
 
上次提到, 如何利用衝突圖解決問題, 我們必須挑戰以下假設
 
a. 狀況 一
    為了要達到 B, 我們要做 D, 是因為 (假設 X)
    為了要達到 C, 我們要做 D', 是因為 (假設 Y)
    ==>  假設 X 和 Y, 真的是對的嗎? 真的永遠成立嗎?
b. 狀況二 
    D 和 D’ 會衝突, 是因為 (假設 Z) (對立 1)
    ==>  是因為 Z 起衝突嗎? 一定會起衝突嗎?
 
 
 
現在, 根據“問題不能拆開來看”一書, 修改如下
 
 
可能的錯誤假設:
 
狀況 一
    為了要達到 B, 我們要做 D, 是因為 (假設 X)
    為了要達到 C, 我們要做 D', 是因為 (假設 Y)
    ==>  假設 X 和 Y, 真的是對的嗎? 真的永遠成立嗎?
狀況二
    為了達到 A, 我們需要 B, 是因為 (假設 O)   
    為了達到 A, 我們需要 C, 是因為 (假設 P)    
 
 
可以著手處理的方式
 
尊他
    為什麼做了 D’, 就無法達到 B, 是因為 (對立 1)
重己
    為什麼做了 D, 就無法達到 C, 是因為 (對立 2)
時宜
    什麼情況下, D 和 D’ 會產生對立, 是因為 (對立 3)
妙策
    為什麼無法同時達到 B 和 C, 是因為 (對立 4)
 
 
 
範例
 
    從上次教學的案例, 我們會在 ”多講” 和 “少講” 中掙扎, 根據衝突圖可能有以下幾種假設:
 
 
 
    為什麼要達到 ”多動手體驗”, 我們要做”多講”? (假設 X)
    為什麼要達到 ”了解背後原理”, 我們要做”少講”? (假設 Y)
    為什麼要達到 ”學生能真正學到東西”, 我們要做”多動手體驗”? (假設 O)
    為什麼要達到 ”學生能真正學到東西”, 我們要做”了解背後原理”? (假設 P)
 

 
 
    為什麼”多講”, 就無法達到”多動手體驗”? (對立 1)
    為什麼”少講”, 就無法達到”了解背後原理”? (對立 2)
    什麼情況下,  “多講” 和 ”少講” 會產生對立? (對立 3)    
    為什麼無法同時達到 “多動手體驗” 和 ”了解背後原理” ? (對立 4)    
 
 
 
所以, 看到這裡, 我們可以知道, 消除對立的關鍵, 就是在釐清錯誤的假設, 而不是在意對方所採取的行動.
 
 
哪我們可以怎麼做呢?
 
(1) 先繪製衝突圖
(2) 大聲唸出自己所想的假設
    這個跟 code review 之前, 作者先寫 comments 或是解釋自己的程式一樣, 自己說著說著, 就會恍然大悟, 問題自然就解決了.
(3) 請大家一起來檢視衝突圖
    畢竟, 三個臭皮匠勝過一個諸葛亮. 可以挑戰互相的盲點.
 
 
作者還做了一個表格, 幫助大家實作衝突圖, 看起來還蠻不錯的
 
 
 
 
最後, 忽然覺得, 有時候書先買來放著也不錯, 日後想翻的時候, 還有機會拿出來看, 不會有已經絕版的殘念 XD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kojenchie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