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敏捷需求探索時, 一開始會用 impact mapping, 描述要產生什麼影響, 以及會什麼要做這功能. 然後使用 story mapping, 依著時間順序, 來述說產品的功能.
 
這一切看起來都很完美, 不是嗎? 可惜, 天下的事情太複雜, 不太可能用一招, 就可以解決所有問題. 例如: 防毒軟體. 使用者根本不知何時有毒要進來, 不知道他什麼時候已經中了毒, 也不知道中了以後要怎麼辦. 因此, 以時間軸為主的 story mapping 完全無用武之地. 
 
那怎麼辦? 沒有時間順序觀念的產品, 還能使用 story mapping 來進行嗎? 相信有不少人會有這類的問題.
 
這裡我們可以用 KJ 法來解決.
 
 
KJ 法又名親和圖法,是日本人類學家川喜田二郎所發明。它的步驟是先腦力激盪, 將想到或是觀察到的東西, 利用便利貼記錄起來. 從複雜的項目中整理出思路, 並且將其分類歸納合併, 進而找出解決問題的一種做法.
 
那如何用 KJ 整理出產品想要提供的功能呢? 基本上可以由下列步驟來達成
 
(1) 列出觀察到想法 (黃色)
當你做完用戶訪談, 或是自己調查研究後, 對於要解決的事情, 會有一些想法, 這時候我們可以用黃色便利貼把它記錄下來, 一張紙一個想法. 這時候我們在乎的是量.
 
(2) 將想法分群
通常步驟一的產出, 會有上百張, 因此建議找一面大牆, 把這些便利貼貼上去. 這樣對於分群的工作, 會比較好進行. 
 
(3) 對分好群組命名 (藍色)
對黃色便利貼當分好群組後, 我們需要對這個群組命名, 並且把群組名寫在藍色便利貼上面.
 
(4) 將藍色便利貼在分群
這時候會產生一堆藍色的便利貼, 我們還需要對它們分群, 把有相同中心思想的聚集在一起.
 
(5) 對分好群組命名 (綠色)
對藍色便利貼當分好群組後, 我們需要對這個群組命名, 並且把群組名寫在綠色便利貼上面. 如果事情太複雜, 還可以繼續分群, 然後用粉紅色的便利貼來寫分組的名稱.
 
到這裡, 我們已經用 KJ 法把我們的觀察到的現象, 或是客戶的問題給整理好. 接下來, 我們會根據上面的群組, 或是單一張便利貼的想法, 用腦力激盪的方式, 列出我們的解決方法. 這樣即使要處理的事情沒有時間順序關係, 我們照樣可以處理.  
 
 
所以 當 impact mapping 做完後 在建立impact mapping What步驟的時候 (感謝 Teddy 的提醒)
(1) 要處理的事情有時間順序
Impact mapping —> User Story Mapping —> 產生要做的功能
 
(2) 要處理的事情沒有時間順序
Impact mapping —> KJ method —> Brainstorming —> 產生要做的功能
 
 
真實世界中, 意外很多, 想像不到的事情一直在發生. 雖然很多人講說 impact mapping 接 user story mapping 接 spec by example, 但是這只適合某部分的世界. 決大部分的狀況, 你必須要客製化, 也就是在融會貫通後, 要能自行找出自己的出路. 嗯, 誰說敏捷需求探索很容易呢? XD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kojenchie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