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想法沒有被實踐之前, 往往很難評斷是否可行. 很多人說不會啊, 只要這個主意好, 大家應該很容易可以接受的. 是這樣嗎? 其實新想法未落地時, 你可能因為以下四種緣故, 很難知道這個想法可不可行.
 
A. 難以詮釋的問題 (Lost-in-Translation)
有時候一個很新的想法, 是很難解釋得很清楚, 別人也很難理解. 例如: 共享經濟. 以前我們的概念, 對於一件物品, 如果要擁有他, 可能是要花錢買. 可是在共享觀念中, 你可以不用購買它, 要使用的才去租用它, 並且可以隨時隨地歸還. 或許這概念不難了解, 但是如果沒有一個實際產品出現, 你很難可以想像他到底會是什麼. 如果在 u-bike 之類的產品沒出現前, 你覺得你會很容易懂嗎? 
 
 
 
B. 預測的問題 (prediction)
即使你能解釋很清楚你的想法是什麼, 但是對方可能沒有這樣的經驗或環境, 他很難想像這個東西到底有什麼幫助, 因此他無法對你的點子提出適當的建議. 
 
例如 ubike 的出現, 對於住在天龍國的人來說, 這是相當棒的服務. 因為天龍國不容易停車, 並且很多地方都有設置 u-bike 的站, 並且站與站之間都不至於太遠. 可是這個想法對於某些很方便停車的郊區, 每個地方都距離很遠, u-bike 對他來說吸引力就不大, 也很難想像他到底有什麼用.
 
 
C. 不干我事的問題 (Skin-in-the-game)
很多時候某人提出想法時, 常常有人會說你這想法真棒, 做成產品一定賺大錢. 或者說你可以出來創業, 這個點子真的太經典了. 通常說這種話的人, 不一定有真的深思熟慮過, 有時候只是隨便說說, 因為不管他怎麼說, 他都不需要為對方的行動負責. 
 
如果說, 這時候你需要押身家來確保它產品會大賣, 相信你講話就會很警慎, 要再三確認沒問題才說出你的想法, 否則可能會讓你自己損失身家. 
 
 
 
D. 確認偏誤的問題 (confirmation-bias)
有時候當你認定某件事情是對的時候, 你在找資料時, 往往都是在證明他是她對. 這個現象很常見, 在呂氏春秋中有個亡鈇意鄰的故事, 某人遺失了一把斧頭, 懷疑是鄰居的孩子偷的. 於是看那小孩的舉止, 神色, 說話的樣子, 無一不像是偷斧賊. 後來找到斧頭後, 就覺得那個小孩的一切表現都很正常.
 
尤其是創業者, 或者是點子的原創者, 很難叫他不愛自己想法, 因此不管你做什麼調研, 出來後都會解讀成對自己有利的. 
 
 
資料來源: The right it: Why is nana ideas fail and how to make sure yours succeed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innovation startup
    全站熱搜

    kojenchie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