敏捷方法要求團隊一起合作, 一起思考. 可是這在傳統的組職中很難辦到, 因為大部分時間, 都是老闆說了算, 或者員工不想參與決策, 因此導致敏捷很難被導入成功.
那團隊一起討論, 真的有比老闆單人決策好嗎? 如果有的話好在哪裡?
基本上, 如果你遇到的是漢武帝, 唐太宗, 或者賈伯斯之累得主管, 或許聽他的, 並不會有太大的問題. 但是, 通常我們不會遇到這樣的聖人, 就算遇到這樣的聖人, 唐太宗也需要魏徵這樣的賢臣來提醒. 所以, 個人覺得還是需要藉由參與式討論來得到較好的結果.
在誰說我們不能一起做決定一書中, 整理出了參與式討論和傳統討論不同之處, 基本上可從以下四個來比較:
1. 全然的參與
a. 傳統討論
- 大家傾向保留風險高的意見
- 最受重視的意見, 通常是最清晰, 最聰明, 被潤飾的最好的說法
- 最後只有少數人發言, 並且看法老是哪幾種
b. 參與式討論
- 允許每個人陳述半成品的想法
- 可表達非傳統但也許很有價值的觀點
- 或者可提出具爭議性的議題
- 從意想不到的角度拋出議題, 以刺激旁人做新的思考
- 整個房間人都鼓勵彼此這樣做
2. 相互了解
a. 傳統討論
- 解析另一方的觀點, 以便加以駁斥
- 很少深入探索別人的主張
- 通常會持續強迫推銷自己的觀點, 並且以反駁他人觀點為樂
b. 參與式討論
- 花時間去瞭解每個人的觀點
- 以同理心出發, 站在他人的立場想事情
- 會從別人的觀點中獲得洞見, 會發現別人也很在乎要去達成共同的目標
3. 具包容性的解決方案
a. 傳統討論
- 很快形成想法, 然後選邊站. 或者希望這邊全拿
- 他們假設爭端會由最具權威的人來化解. 有些是透過多數決來消彌歧見
- 如果是需要創意, 或者需多數人承諾支持, 這種權宜性的做法便會不合適
b. 參與式討論
- 非妥協的解法, 而是對每個人來說都是可行的方案
- 會探索出全新的選擇. 或是顛覆過去的新作法
- 擅長整合自己和他人的目標及需要, 以衍生創新和具原創性的思考
4. 責任共享
a. 傳統討論
- 仰賴領導者和專家的權位
- 由主事者定義目標, 排優先順序, 定義問題, 設定成功標準, 以及作出結論
- 預期專家會過濾相關資料, 提供分析, 以及提出建議
- 主事者會見度進度, 主持會議, 調解紛爭, 控制時間, 管理流程.
b. 參與式討論
- 每個人肩負起確認的責任, 認為自己是結果的主人
- 每個人會提出自己認為重要的議題, 也被期許說出自己擔心的事情.
- 參與者被期許要共同負起決策內容與決策流程的責任
這兩種或許沒有絕對的好與錯, 端看你想要營造哪種文化. 如果在於敏捷的世界內, 你便是要致力於參與式討論的氛圍.
這一切都是人的問題, 個人覺得人的問題在於你是否能真誠對待, 虛心廣納百川. 只是, 這個剛好是宅宅的工程人員不擅長的, 可能是不擅長溝通, 也可能是自古文人相輕.
所以, 我想各位朋友, 如果有空的話, 要不要和小弟一起去參加 ICA Taiwan 的課程, 明年一月就有焦點討論法喔.
希望到時候可以和各位朋友在那邊學習 ^___^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