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教授 Kanban 的課程時, 有位學員提到, 他之前買 Kanban 的書籍來看, 對看板有些瞭解, 但是在動手玩過 Kanban 的遊戲後, 才覺得真的認識了看板, 才對書中的東西有更深的體會.
我在想任何學習應該都是這樣, 需要透過實際的練習, 才容易對要學習的標的物, 有進一步的認識. 因此, 我覺得好的體驗學習有下列特色:
1. 仿真的實際案例
工作坊不是在玩遊戲, 玩遊戲不等於學習. 有時候, 學員會因為太沈浸於玩遊戲, 而忘記目的是要學習. 因此, 個人覺得比較好的方式就是以接近真實案例, 來當作練習的題目, 會是比較好的選擇.
舉例來說, 要學習評估技巧, 如果是評估建築物的大小, 或者是動物的體重, 或許過程中相當有趣, 但是他跟實際工作還是有落差. 在過程中, 你可能就不會問: 如果這兩個工作有關連怎麼辦? 或者是有些基礎建設誰處理? 會在實際世界中遇到的狀況, 這些是”有趣"無法彌補的. 並且”有趣”的東西, 可能回到真實世界後無法套用.
2. 學員決定怎麼做
學習是一個動態的過程. 如果只是老師單方面講述自己的經驗, 或是老師只是希望學生依樣畫葫蘆, 這樣的做法是很容易進行的. 但是老師的解藥, 不見得是你的仙丹. copy/paste 老師的步驟, 也容易讓你失去思考的能力, 因為不是每個學生都會為自己的學習負責的.
如果老師可以只給個方向和開頭, 之後讓學員在這個範圍內, 以自己的方式前進, 不但對自己負責, 也讓自己的背景因素能加進來. 在這個過程中, 會出來怎樣的火花, 事先是很難想像的.
當然啦, 這對學生來說是很痛苦的, 因為不能只坐在台下聽聽而已, 他必須不斷動腦. 對於老師來說更是很大的挑戰, 因為中間會出現什麼問題, 自己是否能夠解決, 都沒有人知道. 學習就是要解決過程中產生的衝突和不確定.
3. 多個團隊成果比較
沒有標準答案是最有趣的地方, 因為任何做法, 都和他所在的 context 有關. 為了讓加速了解 context 和答案的關聯, 分組討論和分享是很有效的一種方式.
在這個過程中, 你會發現大家想的都不一樣, 為什麼他會覺得這樣做是比較好, 為什麼不覺得這樣做有問題. 此外, 老師的想法, 在某些組別或是某些環境下, 可能也是不管用的. 唯有這樣的交流討論, 才會容易增進知識學習的有效性和持續性. 學習不該只是強記大量的知識.
4. 反思回饋
學習是創造知識的過程. 因此, 不是只有動手做而已, 你必須要在這個過程中, 思考剛做的東西, 到底遇到了什麼問題, 下次可以怎麼改進, 或者是否可應用在自己專案什麼地方, 或是可以問老師或同學什麼問題. 也就是說它是一個整理歸納的過程, 讓你創造出屬於你自己的知識出來. 而非只是照著做而已, 要能夠內化,
所以學習應該像北冥神功一樣, 應該把別人(老師或同學)的內力消化, 進而收為己用. 而不是像化功大法, 單單只是化去老師教學的精力. XDD
學習是個過程, 而非產品. 過程會一再發生, 並且每次過程的感受都不同, 因為學習是基於經驗的累積過程. 如果學習讓你感覺是個產品, 需要高價購買, 萬一還買到不良品, 這就感受就不好了.
如果你想要來體驗什麼是 Scrum, 歡迎來識博管理的 Scrum 軟體開發方法一日體驗營 (Link)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