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沒有發現到, 軟體開發部門和公司其他部門常常脫鉤的, 其他部門不了解所開的軟體的功能, 軟體開發部門常不清楚業務上的需求. 這往往是溝通上出了問題.
溝通上之所以會有問題, 通常是雙方各自的假設沒有被了解. 不同的單位或是領域會有不同的假設, 如果可以讓他們很清楚地被呈現, 並且能加以檢視和證實, 那我們是否就能開發出比較好的軟體呢?
這讓我想到敏捷宣言中提到, 快速產生出可運行的軟體, 可以讓我們早點得到客戶的回饋, 及早來修正開發的方向. 這是一種視覺化的方式, 讓需求文件或是客戶口中的東西, 變成可以看得到, 可以操作的, 這樣就可以幫助我們釐清雙方之間的落差. 可是有沒有一種方法, 能夠視覺化客戶問題和我們要開發的功能之間的關係, 這樣會不會讓我們比較不容易有誤差呢?
因此 Gojko Adzic 提出了一種思考分析的方法: 影響地圖, 透過視覺化的方式, 建立商業目標與產品功能的關係, 以及背後關聯的假設. 讓大家可以在資訊共享的狀況下, 讓業務部門和軟體部門一起討論, 做出正確的產品.
它主要是透過回答以下四個問題的討論, 來建立出共享的資訊
1. 為什麼 (Why):
地圖的中心描述了我們為什麼做這些? 也就是我們試圖達成的目標是什麼.
2. 誰 (Who):
地圖的第一層描述了誰能產生所需要的效果? 誰會阻礙它? 誰是我們產品的消費者或用戶? 誰會被他影響? 也就是那些角色會影響結果
3. 怎樣 (How):
地圖的第二層描述了角色的行為是怎樣被改變? 他們怎樣幫助我們達成目標? 他們怎樣幫助或妨礙我們取得成功? 也就是我們想要產生什麼影響
4. 什麼 (What):
地圖的第三層描述了我們可以做什麼, 來支持第二層中所列出的影響的實現
在 Gojko Adzic 所寫的 impact mapping 一書中, 有個線上遊戲平台的範例:
1. Why: 我們的目標是什麼?
將參與遊戲的用戶的數量增長到 100 萬
2. Who: 要達成這個目標會影響誰?
現有玩家
廣告商
3. How: 這個目標要達成要對 who 有怎樣的影響?
現有玩家
邀請朋友
貼圖分享
推薦
廣告商
發大量邀請函
刊登廣告
4. What: 我們的系統可提供什麼, 讓 who 可以產生上述的影響
現有玩家
邀請朋友
提供獎勵機制
個性化設定
增加產品吸引力
如何有了解一點影響地圖在做什麼了嗎? 希望啦 XD
如果當初 PM 要我們做產品時, 能利用這種方式告訴我們為何而戰, 我想大多數的工程師會甘願一點, 也會多替產品想一下. 不過也可能是當初 PM 根本也沒想太多, 只是蠻幹而已 ......
參考文獻
Impact Mapping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