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團隊中, 我們會建立一些指標, 來衡量我們做得好不好. Henrik Kniberg 在 How do you know that your product works? 的分享中, 提出了三種常見的方式:
 
value   
 
1. 努力的程度 (Effort)

kojenchie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在團體討論時, 團隊成員的參與度不一, 為了改善這種狀況, 將團隊成員的想法寫在海報紙上, 是一種可行的方式.
 
為什麼這樣的方法可行呢?
1. 認同感
當你的想法被寫下來時, 會傳達出"這是個有價值的想法”, 因此你會感到受到重視.
2. 增強記憶 

kojenchie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在推行 Scrum 和 教導課程時, 發現到大多數成員不是沈默是金, 要不是就是沒幾句就吵起來了, 因此常使得一個會開下, 仍然還是維持現狀, 你堅持你的, 我仍然還是贊成我的.
 
how-do-specialized-intermediaries-facilitate-creative-crowdsourcing  
 
為了解決這樣的問題, 團隊之中, 或者是團隊的領導者, 需要引導(facilitate) 這樣的能力, 以讓事情的運行能夠有效. 這個名詞大家常常通過, 可是知道它的意義是什麼嗎? 就讓我們來解釋一下, 什麼是引導:
1. 讓事情變容易

kojenchie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當有件事情要討論如何處理時, 你們團隊會怎樣處理呢? 一開始時, 你可能會覺得大家就是把意見提出來, 大家專心一致, 熱心參與, 經過一段時間後, 事情就可以歸納出一個解法出來. 
 
事實上, 從來沒有這樣發生過. 是吧? 因為人都會分心, 有時候聊著, 就忽然間換到別的主題. 這個狀況可能還比較好解決, 可以縮短時間, 或者縮小討論範圍, 讓大家比較專心一點. 
 
但是, 每個人都是不同的個體, 容易執著於自己的想法, 這就不是專心可以解決的, 大家會認爲這個過程已經脫序, 已經是一個無效的會議了. 實際上, 這是一個必經的過程, 你需要先經過一個發散的過程, 再經過一個收斂的程序,  最後再得出一個結論出來. 
 

kojenchie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最近敏捷流行在探討如何建立好的工程師文化, 談到這個, 就不得不提到組織的結構(structure), 如果沒有好的組織相輔助, 敏捷轉型將會是非常困難的事情. 
 
在 infoQ 有篇文章, 談到 self-organizing teams 的文章, 他提出了一些觀點, 值得大家參考一下. 
 
首先, 作者對什麼是團隊下了定義, 一個團隊應該會有以下特徵:
 

kojenchie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Close

您尚未登入,將以訪客身份留言。亦可以上方服務帳號登入留言

請輸入暱稱 ( 最多顯示 6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標題 ( 最多顯示 9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內容 ( 最多 140 個中文字元 )

reload

請輸入左方認證碼:

看不懂,換張圖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