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敏捷需求探索時, 一開始會用 impact mapping, 描述要產生什麼影響, 以及會什麼要做這功能. 然後使用 story mapping, 依著時間順序, 來述說產品的功能.
 
這一切看起來都很完美, 不是嗎? 可惜, 天下的事情太複雜, 不太可能用一招, 就可以解決所有問題. 例如: 防毒軟體. 使用者根本不知何時有毒要進來, 不知道他什麼時候已經中了毒, 也不知道中了以後要怎麼辦. 因此, 以時間軸為主的 story mapping 完全無用武之地. 
 
那怎麼辦? 沒有時間順序觀念的產品, 還能使用 story mapping 來進行嗎? 相信有不少人會有這類的問題.
 

kojenchie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在上次敏捷需求探索工作坊中, 還被問到一個問題, 有人提到是否可以單獨來教 user story mapping, impact mapping 和 客戶訪談. 也有人提到 persona, storyboard 這些, 每個都是一門學問, 每個都需要花好多時間學習. 
 
是的, 這些東西拆開來看, 都是很複雜, 都是一門不得了的學問. 需要花時間學習, 才能夠精通. 
 
但是, 我並沒有想分開討論他們, 或者花時間討論每個 practice. 我想要做的, 不是要告訴你, 每個劍招要使到哪個位置. 而是要讓你清楚, 這整個獨孤九劍的劍意為何.
 

kojenchie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這週末去上了 Nor 神老師的課程: 服務設計進階實戰之驗證與權責. 主要是在講述 RACI, KANO 和 六頂思考帽等方法. 身為棒球迷的我, 怎麼能錯過 KANO. 因此, 二話不說就報名上課了.
 
 
RCAI 用來了解組織中, 某個工作流程中, 其各個角色及其相關責任的關係. 他用一個表格來表示這個關係. 其中, 縱軸代表工作流程的步驟. 橫軸代表參與此工作流程的各個角色
 

kojenchie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在敏捷需求探索工作坊中, 另一個困擾大家的問題, 就是要如何挑選客戶. 一開始時, 大家野心很大, 認為自己的產品應該可以賣遍天下, 但真的是是這樣嗎? 讓我們看下去吧.
 
之前曾經寫過一篇文章: 由技術採納週期來看敏捷推廣.(http://kojenchieh.pixnet.net/blog/post/400902718 ). 那時候提到使用者採用新技術的週期分成五個階段. 
 
 

kojenchie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這個月 AgileCommunity.tw 的活動是安排 Lv Yi 老師, 分享在組織教練中看見系統性模式. 也就是利用 system thinking 來解釋團隊和專案的一些行為. 
 
說到和 system thinking 的淵源, 應該要回朔到 2007, 那時候趨勢科技想要推學習性組織, 因此找來彼得聖吉, 不, 是彼得聖吉的學生 Joe Hsueh, 來指導我們. 那時候我那個部門的經理還被送到美國上課, 那時候我破破的英文(其實現在也是破), 上起來真的是痛不欲生.
 
那時候我被叫去當種子教官, 因此 Joe 在台灣的每一課程, 我都有去上. 尤其是啤酒遊戲, 大約完了數十次, 有次還被專車送上陽明山, 親自教導 Steve 玩. 不過現在都忘光光 XD. 那天我回想起時, 或許可以來和大家玩一場.
 

kojenchie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Close

您尚未登入,將以訪客身份留言。亦可以上方服務帳號登入留言

請輸入暱稱 ( 最多顯示 6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標題 ( 最多顯示 9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內容 ( 最多 140 個中文字元 )

reload

請輸入左方認證碼:

看不懂,換張圖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