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人問我, 為什麼敏捷社群忽然來搞什麼開放空間會議 (Open Space Technology, OST)? 明明就是一群工程師, 為什麼在玩一些引導師在做的事情?
 
這是一個很好問題. 讓我慢慢道來.
 
 
一開始, 我會知道這個東西, 是 Daniel Teng 的緣故. 在 2013 年我去 qCon 上海分享 Kanabn 的經驗. 那時候才認識了 Daniel Teng. 那時候他是 agile session 的主持人, 負責評審誰要來分享. 因此, 開始跟他有了來往, 並且請他到公司來上 CSM/CSPO.
 
在課堂上, 我以為我應該大多的東西都聽過, 但事實上, 我那時才知道自己只井底之蛙, 有很多都是我沒聽過和接觸過.
 
尤其是課程上大量使用引導技巧, 更是讓我覺得十分有趣, 因此跟他問說, 這些東西他是從哪裡學來的. 他說, David, 這是你們台灣這邊的強項, 他是從台灣這邊學來的, 他還問我說你不認識 ICA Taiwan, Larry 嗎? 
 
 
當下我只有一個囧字可以形容, 沒想到台灣有這麼多寶物, 居然是外面的人來跟我說. 從那時候開始, 我才開始看跟引導有關的書籍, 以及開始上些 ICA Taiwan 的課程, 並且進一步在台灣的社群上, 開始試用一些引導的手法. 
 
一開始是在 Agile Tour Taipei 2014 的回顧會議時, 利用 ORID 的方式, 帶領大家來回顧 Agile Tour Taipei 的過程. 那時候 Joey Chen (91 哥) 就十分喜歡那時候那個活動.
 
 
其實, 在那時候我也關注到 Scrum Gathering Shanghai 的議程中有個叫 Open Space Technology 的東西, 從照片中, 大家看起來玩得很嗨, 想說這應該是很有趣的東西, 所以特地去查了一下這是什麼.
 
 
那時候發現到 Scrum 聯盟曾經一度將 OST, 變成 Scrum Gathering 大會議程的必要組成元素. 像是 Scrum Gathering Shanghai 2016, Scrum Gathering Tokyo 2015,  Scrum Gathering Orlando 2016 都有長達一天的開放空間會議.
 
並且也發現 OST 的產生, 原來是有位叫 Harrison Owen的人, 籌辦了一場人數多達 500 人的會議, 但是他對會議的結果非常失望, 因為人們覺得在會議中, 最棒的時候是在”休息時間”. 所以, 他決定要創造出一種, 可以保有休息時間那種動能的有效的會議, 於是就有了”開放空間會議技術”的誕生.
 
Harrison 其中講了一段話, 讓我十分感動:
 
For years we've been surfing the edge of a space that's beyond command and control, often wondering who's in command and feeling quite out of control. In some business organizations, we've come as far as 'the learning organization' -- supposedly able to educate and re-educate itself -- but as often as not this shows up as preach and teach, plan and sell, ask then tell -- all watered-down versions of command and control.
 
長久以來, 我們一直在尋求突破命令與控制的方法, 想知道誰在領導, 誰失去了控制. 一些商業組織已經進入了“學習型組織”的行列: 可以自我學習, 自我培訓. 但這並不是一味地說教, 計劃, 銷售, 諮詢, 再銷售 — 非是命令與控制的折扣版本.
 
…..
So how is it that you and I have not heard of it prior to the last few years? My belief is that it's because it has been building toward a tipping point. It is so totally counter to the way that Western business has run meetings and events, that it makes organizers and managers nervous. Truly. We live in a command and control culture, where the manager/leader/organizer expects to decide who and what and where and when. Schedules, project plans, organization, staff, materials...
 
那為什麼大家前幾年還沒聽說過這個概念呢? 我覺得這是因為它到了一個臨界點. 它與西方那些商業公司開會的方式完全不同, 這種開會方式會讓組織者和管理者緊張不安. 我們生活在命令與控制的環境中, 經理/領導/組織者都希望決定誰, 做什麼, 在哪兒做, 何時做, 還有會議安排, 項目計劃, 組織, 員工, 材料等等...
 
那時候看到這一段話, 有點被電到, 被深深地感動, 因為這正是 agile 自組織所想要追求的精神啊.
 
OST 讓大家自己決定議程, 自己決定要參加那一個場次, 自己決定何時要離開, 一切控制權都在參與者身上, 唯有這樣大家才會投入, 才會想要付出. 
 
在執行過幾次 OST, 我內心這樣的感覺更是深刻, 之所以大家願意付出, 正是因為他們想要自己的問題被解決, 自己的聲音被聽到, 自己的感受被重視. 
 
他們不想要長官主動餵食, 也不想被動反應, 他們想要自己創造未來, 尤其新的一個世代. 我想這樣的 unconference 形式會越來越常見, 不見得一定 OST, 但會變成是一種常態. 
 
 
你想聽聽自己內心的聲音嗎? 想要讓員工暢所欲言? 想打造自組織的團體嗎? 那一定不能錯過 OST.  Agile Tour Tiapei 2016 在 12/17 就會有一場大型的 OST 喔, 歡迎大家來聊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kojenchie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