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人對於 Kanban 的認知, 大多是想成 Scrum 的 task board. 或者是學了 Kanban 之後不知道要如何開始用, 或者不知道如何循序漸進改進. 有沒有什麼 pattern 可以參考呢?
David J Anderson 最近出了一本書, 叫做 Kanban Maturity Model, 介紹了使用看板的成熟狀況, 讓不同組織或是不同環境的人, 可以參考如何逐步演進. 他一共有 0 到 6, 也就 7層成熟度. 看起來還蠻有趣的, 因此, 想花一點時間來記錄一下, 以下是 Level 0 的內容
成熟度 0 Oblivious (不在意的)
說明:
每個人負責處理他們自己的工作
通常這些人是這些工作結果的用戶, 也就是自己產生要做的工作給自己做.
常見的行為
組織並不在意去遵從某個流程.
他們對於管理, 組織流程或是 policy 的價值並不是很相信.
每個人之間並不需要協同合作, 或者合作這件事並沒有被肯定. 或是合作很短暫, 可能以任意行事發生.
沒有所謂"團隊”的概念
工作的品質, 工作的一致性, 或是所提的服務, 完全都是和個人的能力有關.
沒有所謂的工作流程和章法, 也沒有所謂的度量.
決策的形成是看反應, 情緒, 或是自身的經驗. 大多時候很難解釋
常見的的看板樣式
Personal Kanban: 主要是用來視覺化要做的事情. 反映自我管理的成熟度和能力.
(1) Trivial Personal Kanban
將無形的工作給視覺化呈現. 讓人家知道他手頭上有多少事情在做
別人可以知道他的負擔有多重
![](https://imageproxy.pixnet.cc/imgproxy?url=https://pic.pimg.tw/kojenchieh/1524990440-1298363372.png&width=401&height=221)
(2) Simple Personal Kanban
增加 WIP limit, 根據個人的能力來限制.
避免人家塞太多東西進來
避免多工 (multitasking)
促使 stop starting, start finishing
![](https://imageproxy.pixnet.cc/imgproxy?url=https://pic.pimg.tw/kojenchieh/1524990440-934694069.png&width=392&height=219)
(3) True Personal Kanabn
要做的事情永遠做不完, 有些可能不會做. 因此, 要有機制確認哪些事情我們接下來將會處理
通常會依某些節奏, 週期性來決定哪些事情下次要做
會有工作分類的機制, 來輔助決定哪些事情下次做
![](https://imageproxy.pixnet.cc/imgproxy?url=https://pic.pimg.tw/kojenchieh/1524990440-1472823514.png&width=397&height=221)
參考資料: Kanban Maturity Model - Evolving Fit-for-Purpose Organizations
全站熱搜